做伪证会被判多少年?


在法律中,做伪证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不同情形下的处罚有所不同。下面为你详细介绍不同场景下做伪证的量刑情况。 首先是在刑事诉讼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五条规定了伪证罪,即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这里所说的“刑事诉讼”,就是指对犯罪嫌疑人定罪量刑的相关司法程序。“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就是那些能够影响到定罪或者量刑的关键情节。比如在一个盗窃案件中,证人故意隐瞒犯罪嫌疑人盗窃的金额,或者鉴定人故意错误鉴定被盗物品的价值,这些行为就可能构成伪证罪。 其次是在民事诉讼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等行为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虽然民事诉讼法没有明确规定做伪证的具体量刑,但如果情节严重到构成犯罪,可能会依据刑法中的相关罪名来处理,比如可能会构成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等。一般来说,法院会根据做伪证行为对案件造成的影响程度来决定如何处罚。如果只是轻微影响,可能就是罚款或者拘留;如果严重干扰了司法公正,就可能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最后是在行政诉讼中。行政诉讼中做伪证的法律后果与民事诉讼类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九条规定,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伪造、隐藏、毁灭证据或者提供虚假证明材料,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或者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十五日以下的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行政诉讼主要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提起的诉讼。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人做伪证,同样会干扰正常的司法秩序,所以也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