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时如何避免为不必要的公摊面积买单?


在购房过程中,公摊面积是一个让很多购房者头疼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购房成本。公摊面积指的是整栋建筑物的公用部分的建筑面积,由整栋楼的产权人共同所有,像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垃圾道等都属于公摊范围。那么,如何避免为不必要的公摊面积买单呢? 首先,在签订购房合同前,要仔细查看合同条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六条规定,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开发商提供的购房合同一般为格式合同,对于公摊面积部分,合同中应当明确公摊的具体部位、面积大小以及计算方式等内容。购房者要认真审查这些条款,如有不明确或不合理之处,应及时要求开发商解释或修改。 其次,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相关部门对于公摊面积的计算和分摊有明确的规定。例如,某些配套设施如果没有对全体业主开放使用,就不应该计入公摊面积。购房者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件,了解自己的权益,判断开发商的公摊计算是否合理。 再者,要求开发商提供公摊面积的详细计算资料。这些资料应包括公摊部位的测绘报告等。购房者可以根据测绘报告,对照实际情况,检查公摊部位是否真实存在且合理。比如,小区内的架空层,如果作为公共休闲区域,合理计入公摊是可以的,但如果被开发商私自改作他用,那就不应计入公摊。 另外,在选择楼盘时,可以对比不同楼盘的公摊率。不同建筑类型的公摊率有一定的合理范围,一般来说,多层住宅的公摊率在10%-15%,小高层住宅的公摊率在15%-20%,高层住宅的公摊率在20%-25%左右。如果某个楼盘的公摊率明显高于同类型楼盘,就需要格外谨慎。 最后,如果在购房过程中发现开发商存在公摊面积计算不合理或欺诈行为,购房者可以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可以先与开发商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房地产主管部门投诉,或者通过法律诉讼的方式解决。总之,购房者在买房时要保持警惕,充分了解公摊面积相关知识,避免为不必要的公摊面积买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