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被定性为诈骗?


要定性为诈骗,需要从多个方面判断。 首先是客体要件,诈骗罪侵犯的是公私财物所有权。简单说,就是骗子骗的得是国家、集体或者个人合法拥有的财物,而不是去骗取其他非法利益。比如有人骗走了你合法的积蓄,就可能涉及侵犯公私财物所有权。相关法律依据是《刑法》中对诈骗罪的规定,明确其针对的是公私财物。 其次是客观要件,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这其中包含几个要点:一是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虚构事实就是编造不存在的事情,隐瞒真相则是故意不把真实情况说出来。比如骗子编造自己有特殊渠道能帮你低价买到紧俏商品,这就是虚构事实;或者明明商品有严重质量问题却不告诉你,这就是隐瞒真相。二是欺诈行为要让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对方因为骗子的这些行为,真的相信了虚假信息。三是被害人要在陷入错误认识之后作出财产处分,比如直接把钱交给骗子,或者答应给骗子财物等。四是欺诈行为使被害人处分财产后,行为人获得财产,导致被害人财产受损。并且,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以2000元为起点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没达到这个金额就完全不构成犯罪,诈骗未遂但情节严重的,也应当定罪并依法处罚。 然后是主体要件,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是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一般来说,就是年满16周岁且精神正常能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都可能构成诈骗罪主体,单位组织不能成为本罪主体。 最后是主观要件,诈骗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也就是说,骗子是故意去骗你的,而且就是想把你的财物据为己有,不是因为疏忽或者其他原因。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相关概念: 虚构事实:编造不存在的事情来欺骗他人。 隐瞒真相:故意不把真实情况告知对方。 财产处分:包括直接交付财产、承诺让行为人取得财产、承诺转移财产性利益等行为。 诉讼欺诈:以提起民事诉讼为手段,提供虚假的陈述、提出虚伪的证据,使法院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决,从而获得财产的行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