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房屋安置费怎么算?


拆迁房屋安置费,通俗来讲,就是在拆迁过程中,为了保障被拆迁人在房屋被拆除后有地方居住或者有相应的经济补偿来解决居住问题,拆迁方给予被拆迁人的一笔费用。下面我们来详细说说它的计算方式。 首先,我们要明确安置费的构成。一般来说,它包含搬迁补助费、临时安置补助费和超过过渡期限的临时安置补助费。 搬迁补助费是指被拆迁人因房屋被拆除,需要搬迁到其他地方居住,拆迁方给予的用于补偿搬迁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比如搬家的运输费、人工费等。《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中规定,因征收房屋造成搬迁的,房屋征收部门应当向被征收人支付搬迁费。具体的标准通常由当地政府根据市场行情和实际情况来制定。 临时安置补助费是在过渡期限内,拆迁方为被拆迁人提供临时居住场所或者给予相应的费用补偿,以保障被拆迁人的居住需求。过渡期限是指从房屋被拆除到被拆迁人拿到安置房屋的这段时间。如果拆迁方提供了周转房,那么可能就不会支付临时安置补助费;如果没有提供周转房,就需要按照规定支付。其计算方式一般是按照被拆迁房屋的面积、当地的房租水平等因素来确定。 当超过过渡期限时,被拆迁人可能会面临居住上的不便和额外的经济支出,这时候就会产生超过过渡期限的临时安置补助费。这部分费用通常会比正常的临时安置补助费要高,以弥补被拆迁人的损失。 不同的拆迁项目,安置费的计算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在集体土地上的房屋拆迁中,安置费的计算可能会结合当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分配方案和相关政策。比如,有些地方会按照家庭人口数量来计算安置面积和费用。 被拆迁房屋的性质也会影响安置费的计算。住宅和商业用房的安置费计算方式就存在差异。商业用房由于其具有经营功能,在拆迁过程中可能还会涉及到停产停业损失的补偿。 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房地产市场行情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经济发达地区,房价和房租水平相对较高,安置费的标准也会相应提高。 如果被拆迁人对安置费的计算有疑问或者认为计算结果不合理,可以与拆迁方进行协商。如果协商不成,可以通过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等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整个拆迁过程中,被拆迁人要注意保存好相关的证据,比如拆迁公告、安置补偿协议等,以便在需要时能够证明自己的主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