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查看是因为什么原因立案?


要想知道是因为什么立案,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情况来分析。首先,在刑事案件中,立案通常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等材料进行审查后,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时所采取的一种诉讼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在了解刑事案件立案原因方面,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可以向立案的机关进行询问。一般来说,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立案后,会有相应的法律文书送达给相关人员,上面会简要说明立案的事由。如果相关人员没有收到明确的说明,他们有权向办案机关提出了解具体情况的要求,办案机关应当给予答复。比如,张三发现自己的财物被盗后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张三有权向公安机关询问立案的具体原因,是基于他所报的盗窃案相关的哪些证据和线索等。 对于民事案件,立案是指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起诉进行审查后,认为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予以受理并决定审理的诉讼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了起诉必须符合的条件,包括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在民事案件中,原告在提交起诉状时会详细阐述自己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这其实就是立案的依据。而被告在收到人民法院送达的起诉状副本后,就能够清楚知道原告起诉的原因。例如,李四与王五因为合同纠纷闹上法庭,李四作为原告向法院起诉王五,法院立案受理后,会将李四的起诉状副本送达给王五,王五通过起诉状就能明白李四是因为合同的哪些条款、履行情况等问题而起诉他的。 在行政案件中,立案是指人民法院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提起的诉讼进行审查后,决定受理的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九条规定,提起诉讼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原告是符合本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行政诉讼的原告在起诉时同样要说明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是如何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这就是立案的原因。被告行政机关在收到应诉通知和起诉状副本后,也能知晓原告起诉的具体缘由。比如,赵六认为某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决定不合理而向法院起诉,该行政机关在收到法院送达的相关材料后,就可以知道赵六是针对行政处罚决定的哪些方面提出的质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