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案件如何可以结案?


肇事逃逸案件的结案,需要依据一定的法律程序和条件来进行。下面为你详细介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肇事逃逸。肇事逃逸指的是在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现场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会影响受害者及时获得救助和赔偿,还严重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所以我国法律对其有着严格的规定和处罚措施。 从案件侦查阶段来看,当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通过调查,找到了肇事逃逸者,并收集到了足以认定其肇事逃逸事实的证据,比如现场的监控录像、证人证言、车辆痕迹鉴定等,这时侦查工作基本完成。依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自现场调查之日起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在查获交通肇事车辆和驾驶人后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应当在检验报告、鉴定意见确定之日起五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接着进入处理阶段,如果肇事逃逸未构成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规定,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当肇事逃逸者履行了相应的处罚,比如缴纳了罚款、执行了拘留等,案件在这一环节的处理就完成了。 要是肇事逃逸构成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在司法程序中,要经过公安机关侦查终结、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人民法院审判等环节。当法院作出判决且判决生效,肇事逃逸者按照判决服刑完毕,整个刑事案件才算结案。 此外,在民事赔偿方面,受害者可以通过民事诉讼要求肇事逃逸者赔偿因事故造成的损失,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残疾赔偿金等。当双方达成赔偿协议并履行完毕,或者经过法院判决且执行到位,民事赔偿部分也结案了。只有当刑事、行政和民事等各个方面的程序都完成,肇事逃逸案件才可以完全结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