怂恿肇事逃逸该如何认定?
我朋友之前开车撞了人,当时我脑子一热怂恿他赶紧跑。现在事情过去一段时间了,我心里一直很不安,也不知道这种怂恿肇事逃逸的情况是怎么认定的,想了解下会不会被追究法律责任。
展开


怂恿肇事逃逸的认定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量。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相关法律概念。怂恿肇事逃逸,通俗来讲,就是在交通事故发生后,有人故意鼓动、劝说原本肇事的人逃跑,以逃避法律的追究。这种行为是违法的,它破坏了正常的司法秩序,也让受害者难以得到及时的救助和赔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条规定,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虽然这里没有直接提到怂恿肇事逃逸,但怂恿他人逃逸本质上也是一种帮助犯罪人逃避法律制裁的行为。 在认定怂恿肇事逃逸时,主观方面,怂恿者必须有故意的心态。也就是说,怂恿者清楚地知道肇事人已经发生了交通事故,并且有意让肇事人逃避法律责任。比如,怂恿者明确说“赶紧跑,别被抓住了”之类的话,就体现了这种故意的心态。 客观方面,怂恿者要有实际的怂恿行为。这可以是口头的劝说、鼓动,也可以是通过其他方式暗示肇事人逃跑。比如,在肇事现场,怂恿者不断催促肇事人“快走,这里没监控”等。 此外,肇事人在接受怂恿后实施了逃逸行为,也是认定的重要条件。如果肇事人没有听从怂恿者的话,没有逃跑,那么可能就不构成怂恿肇事逃逸。但即便如此,怂恿行为本身也是不合法的,可能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 总之,怂恿肇事逃逸的认定要综合考虑怂恿者的主观故意、客观行为以及肇事人的后续行为等因素。在司法实践中,会根据具体的案件情况进行判断。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