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怎么认定?
我开车的时候不小心和别人的车刮擦了一下,当时因为有事比较着急,没停车就直接走了。后来对方报警说我肇事逃逸,我想知道像我这种情况算肇事逃逸吗?交通肇事逃逸到底是怎么认定的呢?
展开


交通肇事逃逸,简单来说,就是在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出于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而逃跑的行为。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其认定方式。 首先,从主观方面来看,逃逸者必须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也就是说,行为人在明知发生了交通事故后,为了逃避承担事故责任、逃避赔偿义务等法律后果而选择逃离现场。例如,张三在撞车后,心里想着‘我可不想赔钱,赶紧跑’,然后驾车逃离,这就体现了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一百一十二条,‘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责任,驾驶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以及潜逃藏匿的行为,明确了主观故意这一要素。 其次,客观方面,要有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这里的逃离并不局限于驾车直接离开,还包括弃车逃跑、隐藏等方式。比如李四撞车后,害怕被抓,将车留在现场,自己徒步逃离;或者王五撞车后,躲在附近的角落观察情况,不敢露面,这些都属于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 此外,还存在一些特殊情况也会被认定为肇事逃逸。例如,虽然行为人没有逃离事故现场,但在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或者在将伤者送到医院后,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以及在接受调查期间逃跑等情况。 不过,并非所有离开事故现场的行为都构成肇事逃逸。如果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是为了及时抢救伤者而离开现场,并且之后及时报警、配合处理事故的,就不构成肇事逃逸。比如赵六撞车后,发现对方受伤严重,为了尽快送伤者去医院救治,没有等待交警到来就直接开车将伤者送往医院,同时让同行人员报警,这种情况就不能认定为肇事逃逸。 总之,交通肇事逃逸的认定需要综合考虑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等多方面因素。在判断是否构成肇事逃逸时,要结合具体情况,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准确认定。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