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如何确定伪证罪主体范围?

我在了解法律知识时,对伪证罪这一块很感兴趣。我想知道在实际情况中,到底哪些人会被认定为伪证罪的主体呢?是只有证人算,还是鉴定人、记录人这些也算?希望能详细了解下确定伪证罪主体范围的方法。
展开 view-more
  • #伪证罪主体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伪证罪是一种严重干扰司法公正的犯罪行为,明确其主体范围对于准确打击犯罪、维护司法秩序至关重要。下面为你详细解释如何确定伪证罪的主体范围。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五条规定:“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这一法律条文清晰地界定了伪证罪的主体范围。 证人是伪证罪主体中较为常见的一类。证人是指知晓案件情况并向司法机关提供证言的人。他们在法庭上有如实陈述自己所知道的案件事实的义务。如果证人故意提供虚假的证言,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就可能构成伪证罪。例如,在一起盗窃案件中,证人明明看到嫌疑人是从窗户进入屋内的,但为了包庇嫌疑人,却在法庭上称嫌疑人是通过正常开门进入的,这种故意提供虚假证明的行为就可能构成伪证罪。 鉴定人也是伪证罪的主体之一。鉴定人是指运用自己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并作出鉴定结论的人。鉴定结论在很多案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直接影响到案件的定性和量刑。如果鉴定人故意作出虚假的鉴定,比如在法医鉴定中,故意将重伤鉴定为轻伤,或者在笔迹鉴定中,故意给出错误的鉴定结果,就可能构成伪证罪。 记录人同样可能成为伪证罪的主体。记录人是指在司法活动中,对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等进行记录的人。他们有责任如实记录相关内容,如果记录人故意篡改记录内容,使记录与实际情况不符,也会干扰司法公正,可能构成伪证罪。例如,在庭审过程中,记录人故意将被告人的有罪供述记录成无罪辩解,这种行为就可能触犯伪证罪。 翻译人也包括在伪证罪的主体范围内。翻译人是指在司法活动中,为不通晓当地通用语言文字的人进行翻译的人。他们需要准确、如实的进行翻译工作,如果翻译人故意进行虚假翻译,影响司法活动的正常进行,同样可能构成伪证罪。比如在涉外案件中,翻译人故意将被告人的认罪表述翻译成不认罪的意思,就可能构成伪证罪。 综上所述,伪证罪的主体包括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在刑事诉讼中,这些主体如果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就会构成伪证罪。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主体限定在刑事诉讼中,如果是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等其他诉讼中提供虚假证据等行为,并不构成伪证罪,但可能会受到其他法律的制裁。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