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效力是如何认定的?


合同效力,指依法成立受法律保护的合同,对合同当事人产生的必须履行其合同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的法律拘束力,即法律效力。这里的“法律效力”不是说合同本身是法律,而是说由于合同当事人的意志符合国家意志和社会利益,国家赋予当事人的意志以拘束力,要求合同当事人严格履行合同,否则即依靠国家强制力,要当事人履行合同并承担违约责任。 认定合同效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首先是合同当事人的主体资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也就是说,如果合同当事人是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或者是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他们签订的合同通常是无效的。因为这些人没有足够的认知能力来理解合同的内容和后果。 其次是意思表示是否真实。意思表示真实是指行为人在意志自由、能认识到自己的表示对自己的法律效果的前提下,内心意图与外部表达相一致的状态。《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例如,为了逃避债务而虚假签订的买卖合同,这种合同就是无效的。 再者是合同内容是否合法。合同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得违背公序良俗。《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比如,签订买卖毒品的合同,明显违反法律规定,肯定是无效的。 另外,还有一些合同可能是效力待定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民事法律行为被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合同效力的认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在签订合同前,我们应当仔细审查合同条款,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对合同效力存在疑问,建议咨询专业的法律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