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定肇事逃逸构成犯罪?


要判定肇事逃逸构成犯罪,需要多方面综合考量。 首先,从法律概念来讲,肇事逃逸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交通事故,却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现场的行为。这里的“明知”很关键,就是说行为人对事故发生有清晰认知,不是因为疏忽或误解而离开。比如撞车后明显看到车辆受损、有人受伤,还直接开车走,这就可能符合“明知”情况。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这表明构成犯罪的肇事逃逸前提是先有交通肇事行为,且达到一定严重程度。 从行为表现看,常见认定为肇事逃逸的情况有:肇事者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仍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等。 客观方面,肇事者逃跑与受害者的伤亡应当具有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如果因为逃逸导致受害者没能及时得到救治而伤亡加重等情况,会对认定构成犯罪有影响。并且逃逸行为还侵犯了人身、财产权益。 另外,判定时要考虑是否因为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的追究而逃离。若只是短暂离开现场去寻求帮助或拨打急救电话,随后积极配合调查,一般不认定为肇事逃逸犯罪。但如果逃离时间长,导致现场证据被破坏、事故责任难以认定,就可能构成。总之,判定肇事逃逸构成犯罪是综合多方面因素的,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相关概念: 交通肇事: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逃逸: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 因果关系:这里指肇事者逃跑行为和受害者伤亡情况之间存在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