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民事诉讼法中的经常居住地?
我最近涉及一个民事诉讼案件,法院说要根据被告经常居住地来确定管辖。我不太清楚经常居住地到底怎么确定,是看住了多久,还是有其他标准呢?我想知道在法律上具体是怎么规定的,好明确这个案子该由哪个法院管。
展开


在民事诉讼中,经常居住地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对于确定案件的管辖法院起着关键作用。通俗来讲,经常居住地就是公民离开自己的住所地,在另一个地方连续居住了较长时间的地方。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四条规定,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至起诉时已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但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这里需要注意几个要点。首先是“离开住所地”,住所地一般是指公民的户籍所在地。也就是说,只有当公民不在自己户籍所在地生活时,才会涉及到经常居住地的认定问题。 其次是“连续居住一年以上”,这要求在起诉时,公民已经在该地不间断地居住满一年。这里的“连续”很重要,如果中间有较长时间的中断,就可能不符合经常居住地的条件。比如,一个人在某个城市居住了十个月,然后离开半年,又回来居住了几个月,这种情况就不能认定该城市是他的经常居住地。 最后,“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这是因为住院就医是一种特殊情况,病人在医院只是接受治疗,并非以该地为生活中心。例如,某人因为生病在外地医院住院两年,这个医院所在地不能被认定为他的经常居住地。 在实践中,要确定经常居住地,可能需要一些证据来证明。常见的证据包括居住证、房屋租赁合同、社区证明等。这些证据可以证明公民在该地实际居住的时间和情况。如果在民事诉讼中涉及经常居住地的争议,当事人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总之,准确确定经常居住地对于正确适用民事诉讼法的管辖规定,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