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纠纷中该怎么做医疗鉴定?


在医疗纠纷中进行医疗鉴定,是明确责任、解决纠纷的重要环节。下面为你详细介绍医疗鉴定的相关内容。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医疗鉴定。医疗鉴定是指由专业的鉴定机构对医疗过程中是否存在过错、过错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等问题进行判断的活动。它对于确定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医疗行为中是否存在责任至关重要。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医患双方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这意味着医疗鉴定主要由医学会组织进行。那么,医疗鉴定的流程是怎样的呢?一般来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是申请。医患双方可以共同委托医学会进行鉴定,也可以由卫生行政部门移交鉴定。申请时需要提交相关材料,包括患者的病历资料、诊断证明、检查报告等。第二步是受理。医学会在收到申请和材料后,会对其进行审核,如果符合受理条件,就会受理该鉴定申请。第三步是鉴定。医学会会组织专家鉴定组,专家鉴定组由相关专业的医学专家组成。专家们会对提交的材料进行分析、讨论,并根据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判断,最终得出鉴定结论。第四步是出具鉴定报告。鉴定报告是鉴定结果的书面体现,它会明确指出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过错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内容。在整个医疗鉴定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事项。比如,要确保提交的材料真实、完整、准确,否则可能会影响鉴定结果。同时,医患双方都有权利参与鉴定过程,了解鉴定的进展情况。另外,如果对鉴定结果不服,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当事人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首次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再次鉴定的申请。总之,在医疗纠纷中进行医疗鉴定是一个严肃且专业的过程,需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进行,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