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终止且没有造成损害会怎样处理?
我之前参与了一个事情,后来意识到可能涉嫌犯罪就主动停下来了,而且最后也没造成什么损害。我现在特别担心会被追究责任,想知道在法律上,像我这种犯罪终止还没造成损害的情况,会怎么处理啊?
展开


在法律中,犯罪中止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犯罪中止指的是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犯罪的人本来可以继续把犯罪行为做完,但是他自己主动不做了,或者采取措施让犯罪结果不会出现。 我国《刑法》第二十四条对犯罪中止做出了明确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这体现了法律对于主动放弃犯罪、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 从立法目的来看,法律设置犯罪中止制度,一方面是为了鼓励犯罪人及时悬崖勒马,减少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另一方面也是给犯罪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对于没有造成损害的犯罪中止,免除处罚可以让行为人感受到法律的宽容和引导,促使其更好地回归社会。 在司法实践中,判断是否属于犯罪中止且没有造成损害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首先,要确定行为人是否是自动放弃犯罪,而不是因为外界的强制因素被迫停止。比如,小偷在入室盗窃时,突然听到外面有警笛声,因为害怕被抓而逃跑,这就不属于自动放弃犯罪;如果小偷在盗窃过程中,良心发现,主动放弃盗窃并离开,这就符合自动放弃犯罪的条件。其次,要判断是否真的没有造成损害。这里的损害不仅包括物质上的损失,也包括对他人人身权利、社会秩序等方面的侵害。如果行为人虽然停止了犯罪行为,但已经对被害人造成了一定的身体伤害或者精神损害,就不能认定为没有造成损害。 总之,对于犯罪中止且没有造成损害的情况,根据法律规定应当免除处罚。但具体的认定和处理需要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由司法机关依据法律和证据进行判断。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