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治疗好后员工不来上班该怎么处理?


当工伤治疗好后员工不来上班,公司需要谨慎且按照法律规定来处理。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概念。 工伤是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在工伤治疗期间,员工享受停工留薪期。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当员工工伤治疗好后不来上班,公司可以采取以下步骤处理。第一步,确认停工留薪期是否已满。公司要准确了解员工的停工留薪期时长,通过查看医院的诊断证明、劳动能力鉴定结果等资料来确定。如果停工留薪期未满,员工不来上班属于正常情况,公司应继续按照规定支付工资。 第二步,如果停工留薪期已满,公司应及时与员工取得联系。可以通过书面通知、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要求员工提供医院的诊断证明、休假申请等相关材料,以确定员工不来上班的原因。如果员工是因为工伤复发需要继续治疗,公司应按照规定让员工享受工伤医疗待遇。如果员工无正当理由不来上班,公司可以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处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所以,如果公司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了员工旷工的处理办法,且该规章制度是经过民主程序制定并向员工公示的,那么公司可以依据规章制度对旷工的员工进行相应的处罚,直至解除劳动合同。 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公司要注意保留相关的证据,如通知记录、员工的回复等,以避免日后可能出现的劳动纠纷。同时,要以合法、合理、公正的方式处理问题,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也维护公司的正常运营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