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合同中‘或’字引发官司该如何处理?


在保险合同中,“或”字引发官司是比较常见的情况,这往往涉及到对合同条款的理解和解释问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保险合同的基本概念。保险合同是投保人与保险人约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在签订保险合同时,双方应当遵循公平、自愿、诚实信用等原则。合同条款是双方权利义务的具体体现,其内容应当明确、清晰,以便双方准确理解和履行。 当保险合同中出现“或”字这样可能引发歧义的表述时,就需要依据相关法律规定来进行解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三十条规定,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订立的保险合同,保险人与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合同条款有争议的,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对合同条款有两种以上解释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应当作出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 这一规定体现了对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保护。因为保险合同一般是由保险人预先拟定的格式条款,投保人往往只能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在对条款理解上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所以,当出现歧义时,法律倾向于保护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利益。 在实际的官司中,法院会先根据通常理解来解释合同条款。所谓通常理解,就是按照一个普通、理性的人的认知和理解来判断条款的含义。如果按照通常理解仍然无法确定条款的唯一含义,存在两种以上的解释时,就会适用上述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原则。 例如,保险合同中规定“被保险人因疾病或意外事故导致身故,保险人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如果被保险人死亡的原因比较模糊,无法明确是疾病还是意外事故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按照法律规定,法院就可能会作出有利于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的解释,判定保险人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 此外,在处理这类官司时,双方还需要提供相关的证据来支持自己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比如,保险人可以提供保险产品的设计初衷、行业惯例等证据;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也可以提供自己在签订合同时的真实意思表示等证据。法院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依据法律规定和证据来作出公正的判决。 总之,当保险合同中“或”字引发官司时,要依据保险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遵循通常理解和有利于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解释原则,同时结合双方提供的证据来确定合同条款的真实含义,以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