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期终止劳动合同引起的纠纷该如何处理?


在实际的劳动就业过程中,逾期终止劳动合同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要理解如何处理这类纠纷,首先需要明白逾期终止劳动合同的含义。简单来说,就是劳动合同期满后,由于用人单位或其他原因,未及时办理终止手续,而使劳动关系在原合同期满后继续延续。 当遇到逾期终止劳动合同引发的纠纷时,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处理方式也有多种。 从劳动者角度来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劳动合同期满的,劳动合同终止。但如果出现逾期终止的情况,比如劳动合同期满后,劳动者仍在原用人单位工作,原用人单位未表示异议的,视为双方同意以原条件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此时,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及时补签书面劳动合同,并按照原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如果用人单位拒绝补签合同,根据该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从用人单位角度而言,虽然劳动合同期满,但如果存在法定情形,如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等,劳动合同应当续延至相应的情形消失时终止。若用人单位违反这些规定逾期终止劳动合同,可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比如按照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处理这类纠纷的途径有多种。首先,双方可以进行协商。这是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双方通过沟通,就逾期终止劳动合同的相关事宜达成一致意见。如果协商不成,劳动者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委员会会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双方进行说服教育,促使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若调解也无法解决问题,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处理方式,仲裁委员会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陈述,依法作出裁决。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还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法院的审理,最终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解决逾期终止劳动合同引发的纠纷。 总之,无论是劳动者还是用人单位,在面对逾期终止劳动合同引发的纠纷时,都应当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通过合法、合理的途径解决问题,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