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医疗事故纠纷案件?


打医疗事故纠纷案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首先,要确定是否属于医疗事故。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规定了医疗事故的定义,这是判断是否为医疗事故的重要依据。可以先和医院进行沟通,要求复印并封存病历等相关资料,这是后续处理纠纷的重要证据。病历包含了患者的诊疗过程、检查结果等重要信息,对于判断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至关重要。 其次,收集证据。证据是打赢官司的关键。除了病历资料外,还可以收集与诊疗相关的各类票据,如医疗费发票、检查费票据等,这些可以证明患者的经济损失。此外,患者本人对诊疗过程的记录、在场证人的证言等也可以作为证据。比如,若患者在诊疗过程中觉得医生有违规操作,且有其他患者在场看到,那么这些患者的证言就可能成为有力证据。 然后,选择合适的解决途径。一是可以和医疗机构协商解决。医患双方可以就赔偿等问题进行沟通和谈判,若能达成一致意见,签订赔偿协议即可。二是通过卫生行政部门调解。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之日起1年内,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卫生行政部门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和调解。三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协商和调解都无法解决问题,患者可以向法院起诉。起诉时要准备好起诉状、证据等材料,按照民事诉讼程序进行。在诉讼过程中,可能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由专门的鉴定机构对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过错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等进行鉴定,鉴定结果将对案件的判决起到重要作用。 最后,是否聘请律师。医疗事故纠纷案件专业性较强,涉及医学和法律等多方面知识。聘请专业的律师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律师可以为患者分析案件情况、收集证据、参与诉讼等,提高胜诉的几率。不过,聘请律师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聘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