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致残该怎么处理?


当发生交通事故导致人员致残时,以下是一系列需要遵循的处理步骤和相关法律依据。 首先,在事故发生后,要立刻报警并拨打急救电话。警方会到现场进行勘查,确定事故责任,这是处理后续事宜的关键基础。同时,及时救助伤者能避免伤情恶化,保障伤者的生命安全。《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交通事故报警后,应当立即派交通警察赶赴现场,先组织抢救受伤人员,并采取措施,尽快恢复交通。 接着,就是进行伤残鉴定。在伤者病情相对稳定后,可以向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申请伤残鉴定。鉴定机构会根据伤者的身体损伤情况,按照相关标准确定伤残等级。这一等级是确定赔偿金额的重要依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残疾赔偿金根据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或者伤残等级,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自定残之日起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然后,进入赔偿协商阶段。依据事故责任认定和伤残鉴定结果,双方可以就赔偿事宜进行协商。赔偿项目通常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残疾赔偿金、精神损害抚慰金等。如果双方能够达成一致意见,签订赔偿协议,事情就可以得到解决。然而,如果协商不成,受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四条规定,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争议,当事人可以请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当事人未达成协议或者调解书生效后不履行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在整个处理过程中,受害人要注意收集和保存相关证据,比如事故责任认定书、伤残鉴定报告、医疗费用票据、误工证明等,这些证据对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