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医疗错误损害赔偿案件如何处理?


在处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医疗错误损害赔偿案件时,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量。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相关的法律概念。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而医疗错误则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行为。 从法律依据方面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国家实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制度。实施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接种后出现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器官组织损伤等损害,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不能排除的,应当给予补偿。补偿范围实行目录管理,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第四十六条规定,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医患双方可以协商解决;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在严彬诉得胜镇卫生院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医疗错误损害赔偿案中,首先要确定是否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这需要经过专业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一般来说,需要收集相关的证据,如接种记录、病历、诊断证明等。然后,判断卫生院在后续的医疗过程中是否存在医疗错误。这通常要依据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来进行判断。如果确定存在医疗错误,患者一方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赔偿问题。 第一种途径是协商解决。患者和卫生院可以就赔偿的金额、方式等进行协商。这种方式比较灵活,能够快速解决问题,但需要双方都有诚意和协商的基础。 第二种途径是通过卫生行政部门调解。卫生行政部门可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双方的争议进行调解。这种方式相对比较公正,但调解结果可能不是双方都完全满意。 第三种途径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如果协商和调解都无法解决问题,患者可以向法院起诉。在诉讼过程中,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卫生院存在医疗错误以及该错误与患者的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法院会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和证据进行判决。 总之,处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医疗错误损害赔偿案件需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合理的途径来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在整个过程中,患者要注意收集和保存相关证据,以便在需要时能够有力地支持自己的主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