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十三种方法识别假账?


在商业活动中,假账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它不仅会损害公司股东、债权人的利益,也会对市场经济秩序造成破坏。那么如何识别假账呢,下面为你介绍十三种常见方法。 首先是关注报表勾稽关系。财务报表之间存在着严密的勾稽关系,比如资产负债表中的未分配利润期末数,应该等于期初数加上利润表中的净利润。如果这种勾稽关系不成立,很可能存在假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这意味着真实的财务报表应符合正常的勾稽逻辑。 查看成本费用异常。如果一家企业的成本费用突然大幅增加或减少,且没有合理的业务解释,就可能存在问题。例如,企业的原材料采购成本突然飙升,但产品售价和销量没有相应变化,这可能是虚增成本以减少利润,达到少交税的目的。《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的成本核算必须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分析毛利率波动。毛利率是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如果毛利率波动异常,比如忽高忽低,可能存在假账。比如,同行业企业的平均毛利率在30%左右,而该企业某一时期毛利率突然达到50%,之后又大幅下降,这就需要进一步调查。 核对往来账款。企业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往来账款也是假账的高发区。有些企业可能会通过虚构往来交易来调节利润。比如,虚构一笔应收账款,从而虚增收入。审计时要仔细核对往来账款的真实性,查看相关合同、发票等凭证。 审查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折旧方法等都可能被操纵。企业可能会虚增固定资产价值,以增加资产总额;或者改变折旧方法来调节利润。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并选择恰当的折旧方法。 关注税务申报。企业的税务申报情况可以反映其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如果企业的利润很高,但纳税额却很少,或者税务申报数据与财务报表数据差异较大,就可能存在假账。《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纳税人必须如实办理纳税申报,报送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以及税务机关根据实际需要要求纳税人报送的其他纳税资料。 分析现金流量。现金流量表能够反映企业的资金流入和流出情况。如果企业的净利润很高,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负数,可能存在利润虚增的情况。因为真实的盈利应该伴随着相应的现金流入。 检查发票真实性。发票是企业经济业务的重要凭证,假发票是制造假账的常用手段。可以通过税务机关的发票查询系统核实发票的真实性,查看发票的开具内容、金额等是否与实际业务相符。 审查关联交易。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容易存在利益输送和操纵利润的情况。要关注企业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价格是否公允,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对关联方交易的披露有明确要求。 查看会计政策变更。企业随意变更会计政策可能是为了调节利润。比如,突然改变存货计价方法,可能会影响成本和利润的计算。企业变更会计政策应当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并在财务报表中进行充分披露。 分析员工薪酬。如果企业的员工薪酬与企业的经营业绩、行业水平差异较大,可能存在问题。比如,企业业绩不佳,但员工薪酬却大幅上涨,可能是通过虚列薪酬来增加成本。 核对银行对账单。银行对账单可以反映企业的资金收支情况,要仔细核对企业银行账户的收支记录与财务账目的一致性,防止出现虚构收支的情况。 评估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审计意见。如果审计报告存在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说明企业的财务报表可能存在较大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调查。总之,识别假账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仔细分析财务数据和相关业务情况,以发现其中的异常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