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定诈骗罪?


诈骗罪的认定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客体要件**: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这里的公私财物主要是指国家、集体或个人合法拥有的财物,而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同时一般也不包括金融机构的贷款。例如,骗子骗取他人的现金、首饰等个人合法财产,就可能构成诈骗罪。 **客观要件**: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实施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主要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两类。虚构事实就是编造或歪曲实际情况,比如骗子谎称自己有工厂能按时生产并交付大量高质量产品,从而骗取他人的预付款,但实际上根本没有生产能力;隐瞒真相则是故意不告知对方某些真实情况,例如二手车商在售卖事故车时,故意隐瞒该车辆发生过严重事故的事实,导致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 - **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必须是行为人的欺诈行为所致。即使对方在判断上有一定的错误,但只要这种错误认识是由欺诈行为引起的,就不影响欺诈行为的成立。例如,骗子谎称某保健品能治愈多种疾病,消费者因相信其说法而产生购买意愿,这里消费者的错误认识就是由骗子的欺诈行为导致的。 - **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后作出财产处分**:成立诈骗罪要求被害人在陷入错误认识之后作出财产处分行为。比如,被害人因为相信骗子关于投资项目的虚假宣传,将自己的积蓄投入到该项目中,这就是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作出的财产处分行为。 - **行为人获得财产,被害人财产受到损害**:欺诈行为使被害人处分财产后,行为人便获得财产,从而使被害人的财产受到损害。根据刑法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才构成犯罪。一般来说,诈骗金额达到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不同地区标准可能有所差异),就会被认定为数额较大。 **主体要件**: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一般为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主观要件**: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也就是说,犯罪者主观上具有将他人财物据为己有的强烈意图,并非是因为合理的经济往来或其他合法原因而暂时持有财物。例如,一些犯罪分子会精心设计各种虚假的投资项目,以高回报率为诱饵,吸引受害者投入大量资金,其本质就是为了非法占有这些钱财。 **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