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行为具体是怎么构成的呢?


要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诈骗,需要从犯罪构成的四个方面来分析,具体如下: **主体方面**:诈骗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根据我国法律规定,通常年满十六周岁的自然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就可以成为诈骗罪的主体。例如,一个十七周岁的青少年,通过虚构事实骗取他人财物,就可能构成诈骗罪;而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诈骗行为,一般不承担刑事责任。 **主观方面**:诈骗罪在主观上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也就是说,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是欺骗他人并会导致他人财产损失,仍然积极实施该行为,目的就是为了非法获取他人的财物。比如,某人编造自己工厂急需资金周转,向他人借款并承诺高额利息回报,但实际上根本没有工厂,借款后也没有还款的打算,这种行为就体现了其主观上的诈骗故意和非法占有目的。 **客体方面**: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这意味着诈骗行为的对象是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而不是其他非法利益。例如,骗取他人的金钱、贵重物品等属于侵犯公私财物所有权;但如果是通过欺骗手段获取他人的隐私信息,并未涉及财物,一般不构成诈骗罪。 **客观方面**: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欺诈行为主要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两种形式。虚构事实就是捏造根本不存在的情况,如谎称有珍贵药材出售,实际并无药材;隐瞒真相则是故意不告知真实情况以误导他人,如出售二手车时隐瞒车辆发生过重大事故的事实。而且,诈骗的数额需要达到法律规定的“数额较大”标准,一般来说,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的,就会被认定为“数额较大”。不同地区可能会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在这个范围内确定具体的数额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