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行为才构成诈骗行为呢?


要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诈骗行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主观方面**:行为人必须具有直接故意,并且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也就是说,这个人从一开始就打算通过欺骗的手段来获取他人的财物,而不是出于其他正当的目的。例如,某人编造虚假的投资项目,引诱他人投资,其内心真实想法就是骗取他人投资款,这就体现了非法占有的故意。 **主体方面**:诈骗行为的主体为一般主体,这意味着只要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能构成诈骗罪。另外,单位也可以成为诈骗罪的主体。比如,某些公司以虚假宣传的方式骗取消费者的钱财,就可能构成单位诈骗。 **客体方面**:该行为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简单来说,就是诈骗行为损害了他人对自己财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比如,骗子通过欺骗手段骗取他人的存款,就侵犯了他人对这笔存款的所有权。 **客观方面**: - 存在欺骗行为,客观上表现为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虚构事实就是编造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情况,比如谎称自己有工厂可以按时生产交付大量商品,但实际上并没有生产能力;隐瞒真相则是故意不透露某些关键信息或者歪曲实际情况,以误导他人做出错误的判断。 - 行为人的欺骗行为使被害人陷入了认识错误。例如,骗子谎称某保健品有神奇的治疗效果,导致消费者相信并购买,消费者就是因为骗子的欺骗行为而产生了错误的认识。 - 被害人由于认识错误对其财产做出了处分。比如,消费者因为相信骗子关于保健品的虚假宣传,而花钱购买了该保健品,这就是对自己财产的处分行为。 - 行为人取得了财产,包括积极财产的增加和消极财产的减少。积极财产的增加就是直接获得了财物,如骗得他人的现金、财物等;消极财产的减少比如让他人为自己免除债务等。 - 使得被害人的财产遭受了损失。例如,被害人把钱给了骗子后,无法再收回这笔钱,财产受到了实际的损失。 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