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受到医疗损害该如何认定与处理?


当患者受到医疗损害时,认定与处理是维护患者合法权益的重要环节。首先来谈谈医疗损害的认定。医疗损害是指在诊疗活动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因过错对患者造成的不利后果。这里的过错,简单来说就是医疗机构或其医务人员没有尽到应有的注意义务,比如诊断错误、治疗不当等。 认定医疗损害通常需要考虑几个方面。第一,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存在过错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或者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这就明确了过错责任原则。第二,患者存在损害后果,也就是身体或者精神上受到了伤害。第三,过错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患者的损害是由医疗机构的过错行为导致的。 认定医疗损害的途径有多种。可以通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这是由医学会组织专家进行的鉴定,会对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过错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进行评定。也可以通过司法鉴定,司法鉴定机构依据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鉴定。 接下来看医疗损害的处理。当认定存在医疗损害后,患者可以与医疗机构进行协商解决。双方可以就赔偿金额、赔偿方式等达成一致意见。如果协商不成,患者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卫生行政部门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解,促使双方达成和解。 若调解也无法解决问题,患者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诉讼过程中,患者需要提供相关证据来证明医疗机构存在过错以及自己受到的损害。法院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法律规定进行审理和判决。法院判决后,医疗机构需要按照判决结果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赔偿的范围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残疾赔偿金等。 总之,患者在受到医疗损害后,要及时采取合理的途径进行认定和处理,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医疗机构也应当积极配合处理,保障患者的合法诉求得到妥善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