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应该如何解释?


合同的解释是指对合同条款及其相关资料所做的分析和说明。当合同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时,就需要进行合同解释来确定合同的真实意思。 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六条规定,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依据本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确定争议条款的含义。这就要求按照所使用的词句,结合相关条款、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习惯以及诚信原则,确定意思表示的含义。也就是说,解释合同要从多个角度综合考量。 从词句角度来看,要对合同所使用的文字词句进行解释。这是最基本的解释方法,遵循文字的通常含义。比如合同中明确写了“甲方向乙方提供100吨钢材”,那通常就按照这个数量来理解。 结合相关条款进行解释,是指将合同的各个条款作为一个整体,从各条款之间的相互关联、所处的地位等方面来确定争议条款的含义。因为合同是一个有机整体,一个条款的含义可能会受到其他条款的影响。例如在一份房屋租赁合同中,租金条款和维修责任条款可能相互关联,如果租金约定较低,可能在维修责任方面对承租方会有更多要求。 行为的性质和目的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合同是当事人为了一定目的而订立的,解释合同要符合当事人订立合同的目的。比如双方签订一份技术合作合同,目的是开发一项新产品,那么对于合同中关于技术保密条款的解释,就要围绕这个开发新产品的目的来进行。 习惯在合同解释中也有重要作用。这里的习惯包括交易习惯、行业习惯等。在某些行业中,有一些特定的交易方式和术语,如果合同中涉及这些内容,就可以按照习惯来解释。比如在国际贸易中,对于某些货物的质量标准,可能存在行业内通用的习惯标准。 诚信原则是贯穿合同解释始终的原则。要求解释合同的结果要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不能让一方通过不合理的解释损害另一方的利益。比如在解释合同中模糊不清的条款时,要尽量平衡双方的利益。 此外,如果合同文本采用两种以上文字订立并约定具有同等效力的,对各文本使用的词句推定具有相同含义。各文本使用的词句不一致的,应当根据合同的相关条款、性质、目的以及诚信原则等予以解释。总之,合同解释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原则来确定合同条款的真实含义,以维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交易的公平、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