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如何判断借贷型诈骗行为人非法占有的主观意图?

我把钱借给了一个人,现在他一直拖着不还钱,我怀疑他一开始就是想骗我的钱。我想知道从法律角度,该怎么判断他是不是有非法占有的主观意图呢?是看他借钱的理由,还是后续的还款行为,又或者其他方面?
展开 view-more
  • #借贷诈骗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在借贷型诈骗案件中,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观意图是一个关键问题,它涉及到罪与非罪的界限。以下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是借款用途。如果行为人虚构借款用途,将所借款项用于高风险投资、违法活动或者肆意挥霍等,这就很可能表明其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比如,行为人声称借款用于经营生意,但实际上却将钱拿去赌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虚构借款用途就是一种隐瞒真相的手段。 其次是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如果行为人在借款时就明知自己没有还款能力,或者在借款后没有积极采取措施偿还借款,甚至逃避债权人的追讨,这也能反映出其非法占有的主观意图。例如,行为人负债累累,根本没有能力偿还新的借款,却仍然四处借钱,之后又更换联系方式,躲避债权人。在司法实践中,这种情况往往会被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 再者是借款时的手段。如果行为人通过伪造身份、提供虚假担保等方式骗取他人借款,也可以作为判断其非法占有意图的依据。比如,行为人伪造房产证作为借款的担保,实际上该房产并不属于他。这种行为明显是通过欺诈手段获取借款,符合诈骗罪中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构成要件。 最后是事后行为。如果行为人在借款后有转移财产、隐匿财产等行为,使得债权人无法实现债权,这也说明其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比如,行为人在借款后将自己名下的财产转移到他人名下,导致债权人即使通过法律途径也难以追回借款。 判断借贷型诈骗行为人非法占有的主观意图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不能仅仅依据某一个事实来认定。在实际生活中,如果遇到类似情况,应当及时收集相关证据,并咨询专业法律人士,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