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继承有哪些法律特征?


财产继承是指自然人死亡后,由法律规定的人或遗嘱指定的人依法取得死者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的法律制度。下面为您详细介绍财产继承的法律特征。 首先,财产继承的发生原因具有特定性。财产继承是因自然人死亡而发生的法律现象。这里的死亡包括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只有当自然人死亡这个法律事实出现时,才会引发财产继承。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一条规定,继承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相互有继承关系的数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难以确定死亡时间的,推定没有其他继承人的人先死亡。都有其他继承人,辈份不同的,推定长辈先死亡;辈份相同的,推定同时死亡,相互不发生继承。 其次,财产继承的主体范围具有限定性。能够作为继承人的只能是与被继承人有婚姻关系、血缘关系以及相互扶养关系的自然人。在法定继承中,第一顺序继承人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继承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遗嘱继承人则是由被继承人在遗嘱中指定的法定继承人范围内的人。《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七条对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作出了明确规定。 再者,财产继承的客体范围具有限定性。继承的客体只能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非法财产或者他人财产不能作为继承的客体。《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二条规定,遗产是自然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根据其性质不得继承的遗产,不得继承。 另外,财产继承的法律后果具有权利变更性。财产继承的法律后果是继承人取得被继承人的遗产所有权。被继承人死亡后,其财产所有权转移给继承人,继承人成为新的财产所有人。 最后,财产继承的方式具有法定性。财产继承主要有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两种方式。法定继承是指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按照法律规定的继承人范围、继承顺序和遗产分配原则进行的继承;遗嘱继承是指按照被继承人所立的合法有效的遗嘱进行的继承。《民法典》对这两种继承方式都作出了详细规定。了解财产继承的这些法律特征,有助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正确处理财产继承问题,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