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定是不是医疗事故?


判定一起事件是否为医疗事故,在我国是有明确的标准和程序的。首先,我们要了解医疗事故的定义。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规定,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这就意味着,要构成医疗事故,需要满足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第一,主体必须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医疗机构是指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机构,医务人员则是指在这些机构中从事医疗工作的专业人员,比如医生、护士等。如果不是在正规医疗机构,或者是没有相关资质的人员进行医疗行为,那就不属于这里所说的医疗事故范畴。 第二,要有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行为。这些法律法规和规范是医疗行业的基本准则,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例如,手术前没有按照规定进行必要的检查,或者用药时违反了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禁忌等。 第三,必须存在过失。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医务人员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给患者造成损害,但因为疏忽而没有预见;过于自信的过失则是指医务人员虽然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不良后果,但轻信能够避免。如果医务人员是故意造成患者损害的,那就不属于医疗事故,而是构成了故意伤害等其他违法行为。 第四,要有患者人身损害的事实。也就是说,患者的身体确实因为医疗行为受到了伤害,比如出现了残疾、功能障碍、器官损伤等情况。如果只是治疗效果不理想,但没有造成实际的人身损害,一般也不能认定为医疗事故。 第五,医疗行为与患者人身损害之间要有因果关系。这意味着患者的损害是由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过失行为直接导致的。如果患者的损害是由于自身疾病的自然发展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与医疗行为没有直接关联,那么也不能认定为医疗事故。 在实际判定过程中,如果患者怀疑发生了医疗事故,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处理。首先,要及时收集和保存相关的证据,比如病历、检查报告、诊断证明等。这些证据是判定医疗事故的重要依据。然后,可以与医疗机构进行协商解决。如果双方能够就赔偿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那么事情就可以得到妥善处理。如果协商不成,患者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申请,卫生行政部门会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鉴定结论将作为认定是否为医疗事故以及确定赔偿责任的重要依据。此外,患者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之,判定医疗事故是一个严谨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并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鉴定结果来确定。患者在遇到可能的医疗事故时,要保持冷静,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