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盗窃案中的事前通谋?


在法律领域,判断盗窃案中的事前通谋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它关系到是否构成共同犯罪以及各行为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如何判断盗窃案中的事前通谋。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什么是事前通谋。事前通谋指的是在盗窃行为实施之前,各个行为人之间就盗窃的相关事宜进行了沟通和谋划。通俗来讲,就是大家在动手偷东西之前,一起商量好了什么时候偷、偷什么、怎么偷等问题。 从法律依据上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而事前通谋就是构成共同盗窃犯罪故意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接下来,我们看看判断事前通谋的具体方法。 其一,看有无明确的意思联络。这意味着行为人之间要有关于盗窃的直接交流。比如,他们通过面对面交谈、电话、短信、网络聊天等方式,明确地表达了参与盗窃的意愿和计划。例如,甲和乙在微信上商量好,晚上一起去某仓库偷一批电子产品,还约定了分工,甲负责望风,乙负责进入仓库搬运,这就是典型的有明确意思联络的事前通谋。 其二,考量行为人的行为表现。如果在盗窃行为实施前,有人为盗窃做了准备工作,这也可能表明存在事前通谋。比如,为盗窃提供工具,像准备开锁的工具、运输的车辆等;或者进行踩点,熟悉盗窃地点的环境、人员情况、安保措施等。例如,丙为了帮助丁盗窃某商店,提前几天去商店周围观察营业时间、进出通道、监控位置等,这种行为就暗示他们可能存在事前通谋。 其三,分析行为人的关系和过往经历。如果行为人之间原本就有密切的关系,并且有过类似的共同违法犯罪经历,那么在本次盗窃案中存在事前通谋的可能性就相对较大。比如,戊和己是经常一起游手好闲的朋友,之前就因为小偷小摸被处理过,这次又一起出现在盗窃现场,那么他们事前通谋的嫌疑就会增加。 其四,结合案发后的表现来判断。如果行为人在盗窃行为完成后,有共同分赃、毁灭证据、互相包庇等行为,也可以从侧面推断他们可能存在事前通谋。例如,庚和辛偷了东西后,按照之前商量好的比例分配了赃款,并且一起把作案工具销毁,这就很可能表明他们事前有通谋。 判断盗窃案中的事前通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从行为人的意思联络、行为表现、关系背景以及案发后的表现等进行全面分析。同时,要以相关法律规定为依据,确保准确认定共同犯罪,维护法律的公正和权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