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工工资怎么计算才合法?


临时工,通常指的是短期、临时性工作的劳动者。在法律层面,虽然没有“临时工”这个明确的术语,但这类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的劳动关系同样受到法律保护。对于临时工工资的合法计算方式,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工资计算要遵循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也就是说,无论临时工的工作时长、工作形式如何,其每小时或者每月的工资收入,都不能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水平。 其次,工资计算要根据临时工与用人单位约定的工作时间和报酬方式。如果是按照小时计算工资,就属于小时工,即非全日制用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七十二条规定,非全日制用工小时计酬标准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比如,当地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是20元,那么用人单位支付给临时工的小时工资就不能低于这个标准。 如果临时工是按照完成一定工作量来计算工资,那么用人单位应该按照事先约定的单价和临时工实际完成的工作量来支付工资。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需要确保工作量的计算准确无误,并且单价公平合理。 另外,临时工在法定休假日、休息日工作的,工资支付也有相应规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也就是说,如果临时工在这些特殊时间工作,用人单位要按照相应标准支付加班费。 最后,用人单位支付临时工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进行,并且要建立工资支付台账,如实记录支付劳动者工资的数额、时间、领取者的姓名以及签字等情况,保存两年以上备查。这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方便在出现工资纠纷时进行查询和核对。总之,临时工工资的合法计算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确保符合法律规定,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