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要怎样公证才具有效力?


合同公证是指公证机关对签订合同的双方在自愿的前提下所签订的合同内容,双方代表的资格等进行认真审核后,而出具的公证书。它能有效预防纠纷,保障合同的顺利履行。 首先,要明确合同公证的基本流程。第一步是申请与受理。当事人需向有管辖权的公证机构提出申请,并填写公证申请表。同时,应提交相关材料,包括合同文本、当事人身份证明、与合同相关的权利证明等。例如,买卖房屋的合同,就需要提供房屋产权证明。公证机构在收到申请后,会对材料进行初步审查,决定是否受理。如果材料不齐全,公证机构会要求当事人补充。 第二步是审查阶段。这是公证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公证员会对合同的内容进行全面审查,确保合同条款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会核实当事人的身份和意思表示是否真实。比如,在签订合同时,当事人是否是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达成的协议,有没有受到欺诈、胁迫等情况。 第三步是出具公证书。经过审查,如果合同符合公证要求,公证机构会出具公证书。公证书具有法律效力,能证明合同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第二十五条规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办理公证,可以向住所地、经常居住地、行为地或者事实发生地的公证机构提出。申请办理涉及不动产的公证,应当向不动产所在地的公证机构提出;申请办理涉及不动产的委托、声明、赠与、遗嘱的公证,可以适用前款规定。第二十七条规定,申请办理公证的当事人应当向公证机构如实说明申请公证的事项的有关情况,提供真实、合法、充分的证明材料;提供的证明材料不充分的,公证机构可以要求补充。 此外,在合同公证时还需要注意一些事项。要确保合同内容明确、具体,避免模糊不清的条款。当事人要对合同的各项条款有清晰的理解,如有疑问应及时向公证员咨询。在选择公证机构时,要选择具有合法资质和良好信誉的机构。这样才能保证公证的质量和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