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日常生活经验认定亲属之间的借贷关系?


在司法实践中,当面对亲属之间借贷关系认定的难题,且缺乏直接书面证据时,运用日常生活经验来认定借贷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将详细阐述如何运用日常生活经验认定亲属之间的借贷关系。 首先,我们要明白日常生活经验在法律中的地位。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为一般人所认同和遵守的生活常识和习惯。在民事诉讼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零五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依照法律规定,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进行判断,并公开判断的理由和结果。这为运用日常生活经验认定亲属间借贷关系提供了法律依据。 从借款的起因来看,如果是因为一方亲属突发重大疾病、子女上学等合理且紧急的资金需求而产生的金钱往来,在没有其他明确表示是赠与的情况下,按照日常生活经验,更倾向于认定为借贷关系。比如,亲戚因患重病急需手术费向你借钱,你把钱转给了他,这种基于救助目的的资金转移,通常不会是无条件的赠与。 资金交付的方式也能反映借贷关系。如果是通过银行转账、微信或支付宝等电子支付方式,转账记录上备注了“借款”或者有相关的聊天记录能体现借款的意思,那无疑是借贷关系的有力证据。即使没有备注,结合转账金额较大、双方经济状况以及平时的资金往来习惯等日常生活经验,也能辅助判断是否为借款。例如,你平时和亲戚之间很少有大额资金往来,突然有一笔较大金额的转账,且亲戚在之后有提及还款的意思,那么这笔转账很可能就是借款。 还款的行为和态度也是重要的判断因素。如果借款后,亲戚有主动还款的行为,或者在你催要时承诺还款,这都符合借贷关系的特征。相反,如果亲戚一直没有提及还款,甚至在你暗示或明示要求还款时表现出惊讶或拒绝承认借款,那么就需要结合其他方面的日常生活经验来综合判断。 此外,双方的关系亲疏程度和家庭文化背景也会影响借贷关系的认定。在一些家庭中,亲属之间相互帮助是常见的,但并不意味着就是赠与。有些家庭可能比较注重亲情之间的经济往来界限,即使是亲属借款也会有明确的约定;而有些家庭则可能比较随意。因此,在判断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总之,运用日常生活经验认定亲属之间的借贷关系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考量。虽然日常生活经验在认定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最终的认定结果还是要结合具体案件的证据情况,由法院根据法律规定和逻辑推理来作出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