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拨土地应当按照什么规定办理登记手续?


划拨土地办理登记手续是土地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明确相关规定有助于保障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相关内容。 首先,让我们来明确一下划拨土地的概念。划拨土地是指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在土地使用者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将该幅土地交付其使用,或者将土地使用权无偿交付给土地使用者使用的行为。这种方式取得的土地没有使用期限的限制,但在转让、出租、抵押等方面有一定的限制条件。 根据《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办理划拨土地登记手续时,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第一步是申请。土地使用者应当向不动产登记机构提出登记申请,并提交相关材料。这些材料通常包括土地权属来源证明,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申请人身份证明;土地界址、面积等材料,一般由专业的测绘机构出具。 第二步是受理。不动产登记机构收到申请材料后,会对其进行初步审查。如果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登记机构会予以受理,并出具受理凭证。若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登记机构会当场或者在规定时间内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内容。 第三步是审核。登记机构会对申请材料进行详细审核,必要时还会进行实地查看。审核内容包括土地权属是否清晰、材料是否真实有效等。如果发现问题,登记机构会要求申请人进一步补充材料或者进行说明。 第四步是登簿。经过审核,符合登记条件的,登记机构会将相关事项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不动产登记簿是物权归属和内容的根据,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力。 第五步是发证。登记事项记载于登记簿后,登记机构会向申请人核发不动产权证书。不动产权证书是权利人享有该不动产物权的证明。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也对划拨土地的管理作出了规定。例如,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房地产时,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审批。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准予转让的,应当由受让方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在办理划拨土地登记手续过程中,土地使用者还需要注意一些事项。要确保提供的材料真实、准确、完整,否则可能会影响登记的办理。要及时关注登记进度,按照登记机构的要求配合办理相关事宜。如果对登记过程中的某些问题存在疑问,可以随时向登记机构咨询。 划拨土地办理登记手续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了解这些规定和程序,有助于土地使用者顺利完成登记,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随着土地管理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土地使用者也应当及时关注相关政策动态,以适应新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