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损失如何进行结算?


资产减值损失结算在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是一项重要工作,涉及到准确反映企业资产的实际价值和财务状况。下面为你详细介绍资产减值损失结算的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来明确资产减值损失的概念。资产减值损失是指因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额而造成的损失。简单来说,就是资产现在的价值没有当初入账时那么高了,这个差额就是减值损失。比如企业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等,当它们的市场价值下降或者出现其他导致价值减少的情况时,就可能产生资产减值损失。 在结算资产减值损失时,第一步是进行减值测试。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存在下列迹象的,表明资产可能发生了减值: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如资产所创造的净现金流量或者实现的营业利润(或者亏损)远远低于(或者高于)预计金额等;其他表明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值的迹象。如果存在这些迹象,就需要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 接下来是确定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就是资产在市场上能卖多少钱,再扣除卖掉它需要花费的费用。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把资产在未来能给企业带来的现金收入,按照一定的折现率折算到现在的价值。通过比较这两个数值,取较高的那个作为可收回金额。 然后计算减值损失。当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额时,两者的差额就是资产减值损失。例如,一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是100万元,经过减值测试,其可收回金额是80万元,那么资产减值损失就是20万元。 最后进行会计处理。根据会计准则的要求,企业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应当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相关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比如对于固定资产减值,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对于存货减值,贷记“存货跌价准备”等。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减值资产的折旧或者摊销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作相应调整,以使该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扣除预计净残值)。而且,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但对于存货、应收账款等资产,在符合一定条件下,其减值准备可以转回。 在结算资产减值损失的过程中,企业需要遵循相关会计准则和规定,准确判断资产是否减值,合理确定可收回金额,规范进行会计处理,以确保财务报表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和经营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