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签订婚前协议才有法律效力?


婚前协议是指将要结婚的男女双方为结婚而签订的、于婚后生效的具有法定约束力的书面协议。其主要目的是对双方各自的财产和债务范围以及权利归属等问题实现作出约定,以免将来离婚或一方死亡时产生争议。 要使婚前协议具有法律效力,首先在签订主体上,双方必须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这意味着双方要能够理解协议的内容和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比如精神正常、能够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等。如果一方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婚前协议可能会被认定无效。 其次,协议内容必须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也就是说,双方是自愿签订协议,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比如一方以威胁对方生命安全等方式迫使对方签订婚前协议,这样的协议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所以婚前协议必须是双方真心实意想要达成的约定。 再者,协议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比如不能约定限制一方基本人身权利的内容,像约定一方婚后不能有社交活动等,这样的约定是无效的。《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从形式上看,婚前协议最好采用书面形式。虽然口头协议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有效,但在实践中,书面协议更便于证明协议的内容和双方的约定。根据《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书面形式是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 另外,签订婚前协议可以考虑进行公证。公证可以增强协议的证明力,但不是必经程序。经过公证的婚前协议,在发生纠纷时,法院一般会直接认可其效力。 总之,签订婚前协议要确保主体合格、意思表示真实、内容合法、形式规范,这样才能使其具有法律效力,切实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