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法律来解决医疗纠纷?


医疗纠纷是指基于医疗行为,在医方(医疗机构)与患方(患者或者患者近亲属)之间产生的因对治疗方案与治疗结果有不同的认知而导致的纠纷等。下面为您详细介绍运用法律解决医疗纠纷的方法和相关法律依据。 首先,协商解决是比较常见的第一步。根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医患双方选择协商解决医疗纠纷的,应当在专门场所协商,不得影响正常医疗秩序。医患双方人数较多的,应当推举代表进行协商,每方代表人数不超过5人。协商解决具有便捷、高效的特点,双方可以就赔偿等问题直接沟通,达成一致意见后签订和解协议。 如果协商不成,可以申请人民调解。《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申请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的,由医患双方共同向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申请;一方申请调解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征得另一方同意后进行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会安排专业的调解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事实情况进行调解,促使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若调解也无法解决问题,就可以考虑通过诉讼途径解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患者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在诉讼过程中,患者需要提供相关证据,如病历、诊断证明、检查报告等,以证明医院存在过错以及过错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法院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陈述,依据法律规定作出判决。 此外,对于医疗纠纷中的关键环节——医疗损害鉴定,《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也有明确规定。医患双方可以共同委托医疗损害鉴定,也可以在诉讼过程中由人民法院委托鉴定。鉴定机构会根据专业知识和相关标准,对医疗行为是否存在过错、过错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进行鉴定,鉴定意见将作为法院判决的重要依据。 总之,在面对医疗纠纷时,患者要保持冷静,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合理合法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医疗机构也应当积极配合解决纠纷,共同营造和谐的医疗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