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仲裁裁决的补正?
我收到了一份仲裁裁决书,发现里面有些文字表述有错误,还有计算方面的小问题。我不太清楚这种情况下的仲裁裁决补正到底是怎么回事,是由谁来提出补正,补正的流程是什么样的,所以想了解一下如何理解仲裁裁决的补正。
展开


仲裁裁决的补正,简单来说,就是对仲裁裁决书中存在的一些小瑕疵进行修正和完善。在仲裁过程中,尽管仲裁庭会尽力做出准确无误的裁决,但由于各种原因,裁决书可能会存在一些诸如文字错误、计算错误或者遗漏事项等问题,这时就需要通过补正程序来确保裁决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对裁决书中的文字、计算错误或者仲裁庭已经裁决但在裁决书中遗漏的事项,仲裁庭应当补正;当事人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可以请求仲裁庭补正。这一规定明确了补正的范围和提出补正的主体及时间。 补正的范围主要包括文字错误、计算错误和遗漏事项。文字错误就是裁决书中的错别字、语句不通顺等情况,比如将一方当事人的名称写错。计算错误则是指在涉及金额、数量等计算方面出现的差错,像赔偿金额计算有误。遗漏事项是指仲裁庭已经进行了审理并作出了裁决,但在裁决书中没有记载的内容。 提出补正的主体既可以是仲裁庭自行发现问题后主动进行补正,也可以是当事人在收到裁决书后的三十日内请求仲裁庭补正。当事人请求补正需要以书面形式向仲裁庭提出,说明需要补正的具体内容和理由。 仲裁庭在收到当事人的补正请求后,会对请求进行审查。如果确实存在需要补正的事项,仲裁庭会作出补正裁定,并以书面形式通知双方当事人。补正裁定与原仲裁裁决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理解仲裁裁决的补正,对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仲裁裁决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及时纠正仲裁裁决中的小错误,避免因这些小瑕疵给当事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同时,也体现了仲裁程序的严谨性和规范性,确保仲裁活动能够公正、高效地进行。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