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还款人保证人的认定是怎样的?


在法律领域,共同还款人与保证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认定和责任承担上存在显著差异。 首先来了解共同还款人。共同还款人是指在债务关系中,与借款人一起承担还款义务的人。简单来说,就是和借款人一样,有直接还钱的责任。通常在一些借贷合同中,如果一方的还款能力可能不足,金融机构会要求增加共同还款人。从法律依据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债务的相关规定,共同还款人对于债务的偿还承担的是连带责任。这意味着债权人既可以要求借款人还款,也可以直接要求共同还款人还款,而且共同还款人不能以自己不是主借款人来拒绝还款。比如,在房屋贷款中,如果夫妻双方一方收入较低,银行可能会要求另一方作为共同还款人,一旦借款人无法按时还款,银行可以向共同还款人追讨剩余贷款。 接下来看看保证人。保证人是为债务提供担保的人。当借款人不能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者承担责任。保证人的责任分为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在一般保证中,根据《民法典》规定,只有在对债务人的财产依法强制执行后仍不能履行债务的,保证人才承担保证责任。也就是说,债权人需要先找借款人要钱,只有在借款人实在还不上,经过法律程序执行了借款人的财产后,还是不够偿还债务时,才能找保证人。而在连带责任保证中,债权人既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比如,张三为李四的借款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当李四到期不还钱时,债权人可以直接要求张三还钱。 在认定共同还款人和保证人时,关键要看合同中的具体约定。如果合同明确约定一方为共同还款人,那么其就承担共同还款的责任;如果约定为保证人,则按照保证的相关规定承担责任。此外,还要看各方在债务形成过程中的真实意思表示。如果在签订合同时,一方有共同承担债务的意愿和行为表现,也可能被认定为共同还款人。总之,准确的认定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并依据相关法律规定来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