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有哪些规定?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简单来说,就是法律规定将那些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的证据排除在诉讼程序之外,不让它们作为定案依据的规则。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司法公正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防止通过不正当方式获取证据影响案件的公正裁决。 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非法证据排除的相关内容。对于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应当予以排除。收集物证、书证不符合法定程序,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应当予以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不能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的,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 从非法言词证据角度来看,刑讯逼供就是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肉体或者精神上遭受剧烈疼痛或者痛苦以逼取供述的行为。比如,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殴打、长时间不让睡觉等方式获取的供述就属于非法言词证据,这种证据是不能在法庭上作为认定被告人有罪的依据的。 对于非法实物证据,也就是物证和书证,关键在于收集程序是否符合法定程序以及是否可能严重影响司法公正。如果存在严重违反法定程序收集实物证据的情况,并且不能进行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解释,那么该实物证据也会被排除。例如,侦查人员没有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搜查、扣押获取的物证,就可能面临被排除的情况。 在民事诉讼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规定,对以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者严重违背公序良俗的方法形成或者获取的证据,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这意味着,如果一方当事人通过偷拍、偷录等严重侵犯他人隐私权的方式获取的证据,是不能被法院采纳的。 在行政诉讼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也有类似规定,以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者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这就要求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收集证据,否则其收集的证据可能会被排除。 当事人如果认为存在非法证据,可以在诉讼过程中向法院提出排除非法证据的申请。法院会对证据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如果认定属于非法证据,就会将其排除在定案依据之外。总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是保障司法公正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对于维护法律的尊严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