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赃物后自用是否构成犯罪?


在探讨购买赃物后自用是否构成犯罪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先明确几个关键的法律概念。所谓赃物,是指通过犯罪手段如盗窃、抢劫、诈骗等非法获取的财物。而对于购买赃物的行为,法律有专门的规定来判断其是否构成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规定了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该法条明确指出,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从这条法律规定可以看出,判断购买赃物后自用是否构成犯罪,关键在于购买者是否“明知”该物品是赃物。如果购买者在购买时并不知情,确实不知道所购买的物品是通过犯罪手段得来的,那么一般不构成犯罪。例如,在正常的二手交易市场,以合理的市场价格购买了物品,且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该物品是赃物,这种情况下购买者通常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然而,如果购买者在购买时就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物品是赃物,仍然选择购买并自用,那么就可能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应当知道”是指根据一些客观情况,比如交易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交易地点比较隐蔽、卖家的行为举止异常等,一个正常人能够推断出该物品可能是赃物。比如,有人以极低的价格出售全新的高档电子产品,而且交易地点是在偏僻的小巷,这种情况下购买者就应当对物品的来源产生怀疑。如果购买者没有进行合理的审查就购买了,就可能被认定为“应当知道”是赃物。 此外,对于构成犯罪的情节严重程度,法律也有相应的考量。一般来说,涉及的赃物价值较大、涉及的犯罪行为较为严重或者多次实施购买赃物行为等情况,会被认定为情节严重,面临更严厉的处罚。 总之,购买赃物后自用是否构成犯罪,核心在于购买者是否明知或应当知道是赃物。为了避免陷入法律风险,在进行二手物品交易时,我们应当保持谨慎,仔细审查物品的来源和交易的合法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