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造假是否构成诈骗罪?


在探讨学历造假是否构成诈骗罪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诈骗罪的概念。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对于学历造假是否构成诈骗罪,要从多个方面来判断。关键在于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及是否通过学历造假骗取了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在一些情况下,单纯的学历造假不一定构成诈骗罪。比如,求职者为了获得一份工作而伪造学历证书,但入职后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取合理的报酬,没有通过虚构学历额外骗取公司财物,这种行为虽然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可能会导致劳动合同无效等后果,但一般不构成诈骗罪。 然而,如果行为人通过学历造假,骗取了公司高额的入职奖金、预付款项等财物,或者在工作中利用虚假学历获取与实际能力不匹配的高薪,且达到了当地诈骗罪数额较大的标准,那么就可能构成诈骗罪。例如,某地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属于数额较大,行为人通过学历造假骗取了公司五千元的入职奖金,就可能面临诈骗罪的指控。 此外,学历造假本身也可能违反其他法律法规。《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伪造、变造或者买卖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公文、证件、证明文件、印章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如果伪造的是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就可能触犯这一规定。 总之,学历造假不一定直接构成诈骗罪,需要综合判断是否存在非法占有目的和骗取财物的行为。但无论如何,学历造假都是不诚信的行为,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法律风险和不良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