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条身份故意写错属于诈骗吗?
最近碰到个事儿,有人打借条时故意把身份信息写错了,现在担心是不是遭遇诈骗了。想知道这种情况在法律上到底算不算诈骗,具体该怎么判断,有哪些相关法律依据。
展开


借条身份故意写错不一定属于诈骗,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从法律概念来讲,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也就是说,判断是否构成诈骗,关键要看行为人是否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以及是否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来骗取财物,并且骗取的财物数额达到法律规定的较大标准。 在借条身份故意写错的情况中,如果行为人只是单纯写错身份信息,比如不小心填错身份证号码,但并没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主观故意,且后续也有还款的意愿和行动,那么一般不构成诈骗。例如,双方是熟悉的朋友,在借款时因疏忽写错了身份证号,但借款后一直按照约定还款,这种情况就不属于诈骗。 然而,如果行为人故意写错身份信息,目的是为了逃避还款责任,非法占有借款,并且涉及的借款金额达到了法律规定的诈骗罪立案标准,那么就可能构成诈骗。比如,行为人虚构自己的身份信息向他人借款,借款后消失不见,没有任何还款的迹象,且借款金额较大,这种行为就符合诈骗的构成要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具体的立案标准会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有所不同。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