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与合同中赠与人签字是否有效?


在探讨赠与合同中赠与人签字是否有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赠与合同。赠与合同是赠与人把自己的财产无偿送给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的合同。简单来说,就是一方愿意给,另一方愿意要,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赠与关系。 那么赠与人签字的效力如何判断呢?一般情况下,如果赠与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且赠与合同的内容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赠与人签字后合同就会成立。这里的民事行为能力,指的是赠与人能够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明白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比如,一个成年人精神正常,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在签赠与合同,把财产送给别人,那他就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从法律依据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书面形式是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视为书面形式。而赠与合同中赠与人签字就属于书面形式订立合同的一种体现。 不过,赠与合同的成立并不一定意味着赠与行为马上就生效并完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五十八条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销的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也就是说,如果不是上述特殊情况,在财产权利转移之前,赠与人即使签了字,也有可能反悔撤销赠与。 在实际生活中,如果涉及不动产的赠与,比如房屋,仅仅赠与人签字还不够,还需要办理过户登记手续,财产权利才真正转移给受赠人。对于动产,一般交付给受赠人,财产权利就转移了。所以,赠与人签字的赠与合同通常是有效的,但最终的赠与结果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要结合具体情况和法律规定来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