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时是否需要补交土地出让金?


在探讨拆迁时是否需要补交土地出让金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土地出让金。土地出让金是指各级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将土地使用权出让给土地使用者,按规定向受让人收取的土地出让的全部价款。通俗来讲,就是使用国有土地需要向国家支付的费用。 土地出让金的存在与土地性质密切相关。我国的土地性质主要分为划拨和出让两种。划拨土地是指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在土地使用者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将该幅土地交付其使用,或者将土地使用权无偿交付给土地使用者使用的行为。而出让土地则是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四十条规定,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房地产时,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审批。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准予转让的,应当由受让方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土地出让金。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房地产报批时,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决定可以不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的,转让方应当按照国务院规定将转让房地产所获收益中的土地收益上缴国家或者作其他处理。 在拆迁场景中,如果土地性质是出让,通常在取得土地时已经缴纳了土地出让金,拆迁时一般不需要再次补交。然而,如果是划拨土地,情况就相对复杂一些。在很多情况下,当划拨土地上的房屋进行拆迁且涉及土地性质转变或者房屋交易等情况时,可能需要补交土地出让金。不过,具体是否需要补交以及补交的金额,要根据当地的政策和具体的拆迁项目来确定。 例如,有些地方对于老城区的划拨土地房屋拆迁,为了推进城市建设和保障居民权益,可能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不需要居民补交土地出让金;而有些地方则可能要求按照一定的标准补交。所以,当面临拆迁时,被拆迁人应该及时了解当地的拆迁政策和相关规定。可以向当地的国土资源部门、拆迁管理部门咨询,也可以通过查看政府发布的拆迁公告等方式获取准确信息。如果对土地出让金的补交存在疑问或者争议,还可以寻求专业的法律帮助,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