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审法官让调解是不是意味着要改判?


在二审程序中,法官提出调解并不一定意味着要改判。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调解的概念。调解是指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民事权益争议自愿、平等地进行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诉讼活动。它是一种和平、高效解决纠纷的方式,目的是让双方当事人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达成一致意见,从而避免进一步的诉讼纷争。 从法律规定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这说明调解是贯穿于民事诉讼全过程的一项基本原则,二审阶段也不例外。法官在二审中提出调解,可能是基于多种原因,而并非仅仅因为要改判。 一方面,调解可以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相比于判决,调解可以更快地解决纠纷,减少当事人的时间和精力成本。法官希望通过调解促使双方达成和解,避免案件进入冗长的判决程序,这对司法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当事人权益的及时保障都有好处。 另一方面,调解可以更好地修复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在一些民事纠纷中,当事人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情感或合作关系,判决可能会导致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而调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双方的矛盾,促进双方达成一个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当然,在某些情况下,法官提出调解也可能与改判存在一定的关联。如果法官在审理过程中发现一审判决可能存在问题,或者双方当事人的争议焦点有调解解决的可能性,那么通过调解来解决纠纷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法官提出调解就一定会改判。 总之,二审法官让调解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要改判。当事人应该理性看待法官的调解建议,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再决定是否接受调解。如果对案件的结果存在疑问,也可以与法官进行沟通,了解法官的意图和案件的进展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