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仲裁是否有效果?
我遇到了一起医疗事故,和医院协商解决一直没有达成满意结果。听说可以通过仲裁来处理,但是不太确定这种方式有没有效果,想知道仲裁能不能公正地解决医疗事故纠纷,维护我的权益,它和其他解决途径相比优势在哪?
展开


医疗事故仲裁是有效果的,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医疗事故仲裁的概念。仲裁是一种由双方当事人协议将争议提交给第三者,由该第三者对争议的是非曲直进行评判并作出裁决的解决争议的方法。在医疗事故中,仲裁就是把医疗纠纷交给中立的仲裁机构来处理。 从法律依据方面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为仲裁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该法规定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医疗事故纠纷中涉及到的赔偿等财产权益问题,是符合仲裁受理范围的。 医疗事故仲裁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其一,它具有高效性。相比于诉讼程序,仲裁的程序相对简便、灵活,审理期限通常较短。这意味着患者和医疗机构能够更快地解决纠纷,减少时间成本。比如,在一些简单的医疗事故赔偿纠纷中,仲裁可能在几个月内就能得出结果,而诉讼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其二,仲裁具有保密性。仲裁一般不公开进行,这可以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的隐私和商业秘密。对于医疗机构来说,避免了纠纷公开化对其声誉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对于患者而言,也保护了其个人隐私。其三,仲裁的专业性。仲裁机构通常会聘请具有医学和法律专业知识的人员担任仲裁员。这些仲裁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医疗事故中的专业问题,从而更准确地判断医疗机构是否存在过错以及过错的程度,作出公正合理的裁决。 不过,医疗事故仲裁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仲裁实行一裁终局制度,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就同一纠纷再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如果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可能无法像诉讼那样有较多的救济途径。但总体而言,在合适的情况下,医疗事故仲裁是一种能够有效解决纠纷的方式。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