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前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入职前协议通常指的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正式签订劳动合同之前,就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达成的一种初步约定。简单来说,它就像是一份“预先合同”,为之后正式建立劳动关系做准备。 从法律角度看,判断入职前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需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首先,关于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这意味着签订协议的双方都必须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主体。对于劳动者来说,一般是年满16周岁且精神智力正常的自然人;对于用人单位,要具有合法的经营资格和用人权利。例如,一个15岁的未成年人签订的入职前协议,通常是无效的,因为其不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其次,意思表示真实是指双方在签订协议时,是自愿且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如果用人单位以欺骗的手段,让劳动者误以为有很高的薪资待遇而签订协议,那么该协议可能会因为意思表示不真实而被认定为可撤销。比如,用人单位承诺的高薪实际无法兑现,劳动者在发现后可以请求撤销该协议。 最后,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入职前协议的内容不能违反国家法律的强制性要求,比如不能约定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不能要求劳动者从事违法活动等。如果协议内容违背了公序良俗,例如要求劳动者在工作中进行不道德的行为,这样的协议也是无效的。 如果入职前协议符合上述有效条件,那么它就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一旦协议生效,双方都应当按照协议的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如果一方不履行,另一方可以依据协议和相关法律规定,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者诉讼等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比如,用人单位不按照入职前协议支付约定的薪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要求用人单位履行协议。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入职前协议和正式的劳动合同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其内容更加全面和详细。当入职前协议与劳动合同的内容存在冲突时,一般以劳动合同为准。但入职前协议在双方建立劳动关系之前,仍然对双方具有约束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