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承认放弃财产协议有效吗?


在法律层面,不承认放弃财产协议是否有效,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一般来说,当协议符合法律规定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时,通常会被认定为有效。所谓形式要件,比如协议通常需要是书面形式等;实质要件方面,首先协议双方得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就是说能够独立进行民事活动、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像未成年人或者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就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其次,协议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不存在被欺骗、被威胁等违背自己意愿的情况。并且协议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违背公序良俗原则,公序良俗简单理解就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比如不能通过协议去约定违法或者违背道德伦理的事情。例如双方在平等自愿、意思表示真实的情况下签订关于房屋等财产放弃的协议,且内容不违法违规,就可能是有效的。 然而,如果存在以下情形,该协议可能不被承认有效。一是协议是在受欺诈、胁迫等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签订的,比如被人用暴力威胁或者用虚假事实欺骗而签了放弃财产协议。二是协议内容显失公平,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困境或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形,使得协议结果对对方明显不利,像在一方突发重病急需钱治疗,另一方趁机让其签不公平的放弃财产协议。三是协议违反公序良俗原则,比如通过协议约定去从事非法或不道德的行为。此外,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财产,如夫妻共同财产,在放弃财产时需要考虑到另一方的权益,否则可能会对另一方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导致协议被认定无效。比如夫妻一方未经另一方同意,私自签协议放弃夫妻共同房产,这可能就无效。 相关法律条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包括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总之,是否承认放弃财产协议的有效性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依据法律规定进行判断。 相关概念: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独立的行为进行民事活动,行使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公序良俗: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指社会的一般利益和基本道德观念 。 显失公平: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