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之前转移财产是否会犯法?


在探讨离婚前转移财产是否犯法这个问题时,我们需要从法律规定和实际影响等多方面来分析。 首先,明确一下这种行为的概念。离婚前转移财产,指的是在夫妻关系即将解除的阶段,一方通过各种手段将夫妻共同财产的所有权进行转移,使财产脱离另一方的控制范围。常见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隐藏存款、私自出售房产、低价转让股权等。 从法律规定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二条明确规定:夫妻一方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企图侵占另一方财产的,在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该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离婚后,另一方发现有上述行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这就说明,法律是明确禁止在离婚时通过不正当手段转移财产的行为的。这里所说的“少分或者不分”,是对实施转移财产行为一方的一种惩罚性规定。例如,如果法院查明一方在离婚前转移了大量的存款,那么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转移财产的一方可能会少分得财产份额,甚至可能不分得财产。 那么,这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呢?一般情况下,单纯的离婚前转移财产属于民事纠纷范畴,不涉及刑事犯罪。但是,如果转移财产的行为情节非常严重,比如涉及金额巨大,并且采用了欺诈、伪造证据等恶劣手段,有可能会触犯刑法中的诈骗罪、侵占罪等罪名。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少,需要根据具体的案件事实和证据来判断。 对于被转移财产的一方,要积极维护自己的权益。一旦发现对方有转移财产的迹象,要及时收集相关证据,如银行转账记录、财产交易合同等。然后,可以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防止财产进一步被转移。在离婚诉讼过程中,要向法院如实陈述情况,提供证据,请求法院对转移财产的行为进行处理。 总之,离婚前转移财产是一种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会在财产分割上受到法律的制裁。在处理离婚纠纷时,双方都应该遵守法律规定,通过合法、合理的方式解决财产分割问题。





